天气渐冷,专家提醒需警惕流行性感冒
随着气温变化,流行性感冒也进入了高发季节。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关键教授提醒居民一定要做好预防。
近日,因天气逐渐寒冷,早晚温差较大,不慎受凉后,陈先生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不适,遂来我院就诊。至发热门诊完成初步筛查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流行性感冒,需要住院治疗。经抗病毒等治疗后,体温正常,其不适症状好转。
关键教授介绍,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由于患者被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等,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婴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
流行性感冒患者一经确诊,需遵医嘱予以治疗。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飞沫隔离,居家休息,室内注意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外出接触他人;同时应注意日常护理以及用药护理。总之,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飞沫传播。此外,还应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如多补充水分,促进身体代谢;清淡饮食,补充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病情加重。
那么,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呢?关教授建议,一,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以免受凉;二,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保持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三,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四,接种流感疫苗。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方法,接种者可有效减少患流行性感冒的几率,高危人群建议每年9-10月接种流感疫苗。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一然
【附】相关知识
1.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是隐形感染者。患者自发病后3~7日内均可从鼻涕、口涎及痰液等分泌物中排出病毒,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
2.临床表现
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症状以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表现为主。单纯型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可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胃肠型以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肺炎型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中毒型可有全身毒血症、神经系统受损、心血管系统受损等表现。
如出现高热、头痛、寒战、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咳嗽、流涕、鼻塞、声音嘶哑、咽干、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若出现持续高热、休克、呼吸困难、肌无力、肾衰竭或心脏功能受损表现,应立即就医。
3.预后
流行性感冒患者的预后与病毒毒力、自身健康和免疫状况有关,流行性感冒为自限性疾病,单纯型流感预后较好,轻症患者可自愈,接受治疗者也可以治愈,症状较重者经及时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可治愈。通常不会影响寿命,而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基础病变、抵抗力弱者患有流行性感冒后,预后较差,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