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痛风认知误区,看看你中了几个?

2022-06-01

随着气温越来越高,人们吃着烧烤、喝着啤酒,体验双倍快乐的同时,来我院风湿科痛风专病门诊的突发关节肿痛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了。

患者徐先生,痛风病史10余年了,反复双足关节肿痛,每次发作后都是自己在药店买点“秋水仙碱、双氯芬酸钠”等止痛治疗,虽然疼痛缓解了,但是没有到医院及时监测尿酸值,更没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降尿酸药,所以患者双足大脚趾部位逐渐出现了多个蚕豆大小的痛风石,而且关节疼痛发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这不,两周前,徐先生在吃了大量肉食后,又出现了右足大脚趾红肿热痛、行走困难,需要住院进一步规范化诊治。住院治疗期间,经抗炎镇痛、降尿酸、碱化尿液、饮食宣教等治疗,其症状完全缓解,出院回家了。

风湿免疫科主任卫荣教授介绍,上述患者痛风史已明确诊断10余年了,因为对本病的认知存在误区,没有进行规范化治疗,才导致了病情延误出现痛风石的局面。那么,痛风常见的误区都有哪些呢?卫教授予以了详细介绍。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痛风。痛风是指血液中的尿酸超过一定浓度(>420umol/L)后,在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尿酸盐沉积,从而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它属于代谢性风湿病。因此,痛风病就诊还是要首选风湿免疫科。

其二,痛风急性发作期,要不要降尿酸?在关节红肿热痛的时候,如果此时应用降尿酸药物,会使血液中尿酸水平失衡,引起关节内外的痛风石或尿酸盐结晶溶解,使尿酸快速下降,从而导致痛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所以原则上,应该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但是对正在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是不建议停用降尿酸药物的。

其三,痛风急性发作时,挂几天消炎药就好。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往往会出现典型的红肿热痛,人们常常误认为是局部被感染了,觉得挂几天消炎药就好了。其实痛风的关节肿痛并不能说明存在细菌感染,因此使用消炎药并不能改善肿痛情况。

其四,高尿酸血症,可以不吃降尿酸药物。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当尿酸≥540umol/L时,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降尿酸了;如果血尿酸≥480u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状之一: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损害的,就需要口服降尿酸药了。一般认为尿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关节处形成痛风石的概率越高、出现症状的风险越大,所以尿酸一定要达标,否则“后患无穷”。

其五,得了痛风,不需要长期用药。有的人认为,痛风药副作用大,觉得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其实长期的高尿酸会引起肾脏、心脑血管等脏器损害。吃痛风药利远大于弊,而且多数治疗痛风的药物,发生严重副作用的几率特别低,低于0.01%,所以定期来门诊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早点处理。

其六,尿酸正常后,只要控制饮食不需要用药。痛风缓解期,要做的是使尿酸达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尿酸达标可以消除体内的尿酸盐结晶、溶解痛风石、减少甚至终止痛风发作、防止关节变形。

血尿酸是由含嘌呤高的食物代谢之后产生的,进食过多的动物内脏、啤酒、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后就会引起尿酸升高。平时控制饮食虽然对降尿酸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是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研究证实,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后,只能使血尿酸水平下降12-18%,所以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使尿酸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其七,尿酸降得越低越好。尿酸不能降得过低,研究证实:尿酸是人们体内天然的抗氧化剂,它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尿酸不是降得越低越好,降低越低反而有增加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病的发生风险。

风湿免疫科:谭立辉

审核: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