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游玩,谨防“蜱虫”叮咬!
随着季节更替,气温升高,万物复苏,每年从4、5月份开始“蚊子、跳蚤、螨虫、蠓虫、虱子、臭虫”等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小虫子便伺机而动,各医院皮肤科门诊上便有许多“丘疹性荨麻疹”患者求诊。其中,有一种“蜱虫”的虫子叮咬后应尤其注意,因为被这种虫子叮咬后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近期,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接诊了多例被这种虫子叮咬的患者。
6岁的小明突然感觉头皮刺痛不适,家长发现头皮有一个芝麻大小的虫子,立刻带其来我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头皮附着着一只芝麻粒大小的“小黑虫”,结合病史,诊断为“蜱虫叮咬”。所幸的是,虫子的头部尚未钻进皮肤,在检查过程中蜱虫自行脱落,随后虫子送化验室显微镜检查确认。医生对伤口进行检查,清创、消毒处理,并再三叮嘱患儿家属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发热、头痛等,必要时及时就医。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皮肤科尹兴平主任介绍,蜱虫,俗称壁虱、草爬子,是一种形体极小的节肢动物,通常潜伏在草丛、植物上,或寄居于动物体表,以饮血为生。其大小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饱血后虫体可膨胀至黄豆大小。
蜱虫叮咬可造成皮肤局部充血、水肿等急性炎性反应,引起继发性感染。叮咬时口器会部分钻进皮肤吸血,同时将毒素注入人体内,引起“蜱瘫痪症”,少数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此外,蜱虫的最主要危害是可携带多种病原体传播给人,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传播媒介。根据国家健康委员会的资料显示,蜱虫可以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另外,蜱虫还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蜱虫携带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衰竭。
蝉鸣七月,万物葱茏,正是蜱虫活跃期,暑期学生外出游玩,该如何防范蜱虫呢?
尹主任总结了四点建议,一、去植物园、草地、树林等草木茂盛的地方游玩时,穿着面料光滑的浅色长衣长裤,这样蜱虫不易附着,且便于被发现;穿长袖长裤,扎紧袖口和裤腿,穿袜子,减少皮肤裸露在外。二、外出游玩前,可在衣物喷上含有除虫菊酯的驱蚊液或罗浮山百草油做预防。三、外出回家后及时给孩子洗澡,并检查全身有没有一些可疑的小黑点,尤其是头皮、耳后、颈部、腋窝、大腿内侧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四、宠物也很容易被蜱虫盯上,及时检查,并定期做驱虫护理,避免蜱虫的传播。
如果遇到蜱虫,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尹主任提醒,一旦发现孩子被蜱虫叮咬,千万别慌,不能直接拍死蜱虫,更不能生拉硬拽,避免蜱虫头部断裂,口器残留在体内。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者死亡,然后用尖头镊子尽量靠下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外拔,避免残留。取出虫体后碘酒局部消毒。如果蜱虫嵌入较深或无法自行处理,请尽快至正规医院就诊。此外,由于蜱虫携带的病原体在发病前有一定的潜伏期,去除虫体后要随时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如孩子被蜱虫叮咬后1-2周出现高烧、头痛、呕吐、腹泻等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千万别心存侥幸。
皮肤科:孙丽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