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33℃下跑10公里进了重症监护室 专家:夏季警惕“热射病”
33℃下跑10公里进了重症监护室
专家:夏季警惕“热射病”
《姑苏晚报》2022年06月10日 A07版
本报讯(记者 李静 通讯员 罗婧)在33摄氏度的气温下跑了10公里路,苏州一名壮年男子因此患上“热射病”,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救治。所幸治疗及时,男子生命体征平稳,脱离了危险。
“马上来一名重症中暑患者,请做好准备。”6月2日下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工作人员接到了120医生的电话。3分钟后,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急救警笛声,一名正在呕吐的壮年男子由担架护送进抢救室。院前急救医生胡白波介绍,该中年男子跑了10公里路,临近终点时出现乏力及意识障碍,体温达到40.5摄氏度。
抢救室当班医生罗婧迅速上前查看患者情况,发现其呈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的状态,且皮肤灼热、身上湿透。“天气闷热、又有剧烈运动史,突发意识障碍、高热,这是热射病。”罗婧医师心下一惊,立即下达医嘱:“上冰毯、冰帽、冰块!现在降温是第一要务,不然生命都有危险。如果能在两小时内将体温降到38摄氏度以下,那么后续救治的希望就比较大。”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治疗,患者的体温下降到了37.8摄氏度。
与此同时,患者初步的检验结果也出来了——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动脉血乳酸浓度升高,同时其机体的各个器官已经受损,后续仍然需要积极的生命支持治疗。将病情和预后情况向家属解释之后,医生将患者收进重症监护室。经过治疗,目前,该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已逐步脱离了生命危险。
该院急诊科主任凌受毅介绍,热射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热损伤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机体剧烈运动后,或暴露于极端热环境时,体内热量蓄积远超散热而导致的核心体温上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温急剧升高(通常大于40.5度)为特征。
根据病因不同,热射病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两种。经典型热射病主要见于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他们体温调节能力较低、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如暴露在闷热环境中极易发生经典型热射病,这类热射病相关死亡率高达50%;劳力型热射病是一种偶发的急症,它的发生与剧烈的体力活动直接相关,主要累及运动员、体力劳动工人、消防员、军人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在以往类似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环境下,从事类似的体力活动并未发生过任何意外。这类患者平时坚持锻炼,体质较好,没有慢性基础疾病,若发病之后治疗及时,通常死亡率不超过5%。 凌受毅提醒市民,夏季来临,空气温度和湿度都较高,大家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闷热环境中,注意保持环境凉爽和通风,老年人不要为了省钱就舍不得开空调,同时注意适当饮水,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避免发生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