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征文】无限美,永恒悲——读《边城》有感(黄艳菊)
初读《边城》,还记得高中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扮演人物角色来细细品味沈老先生这部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最具特色之作的精髓。《边城》里的情节,应是细水流长,但其间又偶有波澜,人物的个性展现以及感情的发展也是这样在细水流长中偶有爆发,但并不强烈。正是这样滴水穿石式的情节描写,使小说能够穿透读者的内心,直指心中最柔软最敏感的神经,令人回味无穷……
曾经,我在书中看到这句话,如果你没有读过《边城》,那就不要去凤凰。因为你不懂它。可以说边城和凤凰古城是相互辉映的。沈老先生把凤凰古城推向了世界,成为旅游胜地,而《边城》因为凤凰更加有时代感、神秘感、落体感。
如果你没有读它,可以随我一起来欣赏它。它是一个发生在远离城市的边地小镇有关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的故事。正如沈老先生说的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故事描写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但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 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人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书的结尾是这样描述的: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给人留下了悠长惋惜而无限牵挂、期盼的结尾,谁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秀丽的湘西画卷中铺卷的却是一个美丽凄凉的爱情故事。
其实我能理解傩送的出走,但却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为他的决定让一个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韦庄的《思帝乡》里“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翠翠的爱情没有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她的一生在用她那份默默深情守候缥缈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等待!这是那个时代所能给予一个孤苦女子的唯一礼物,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这段爱情是如此的可悲、可叹、可敬!
《边城》的主题在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坠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这也是沈老先生笔墨下意识的体现。
我相信带着这本书,去走近这座美丽的小城,你会得到视觉和心灵的滋润,会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忍不住停下脚步去体验美的盛宴,去感受生活中另一种宁静、自然和美好。
档案室:黄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