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征文】活下去的理由(倪佳鹏)
海格·马特在《活下去的理由》中用生动的表达表达了很多或很多人无法表达的事情,让我对抑郁症有一个那么真切的感知,一次一次直击内心。
在这本书里,他描述了抑郁症发作时的种种可怕感受。那种绝望渐渐从字里行间散出,然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那些对抑郁症患者所谓的“安慰”,不过是感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仅此而已。
今天,抑郁症这个词好像已经被大众熟知,但它的概念也被过度引申或者被过度消费,因为有时你的朋友圈好友会来上一句:“我今天得了抑郁症。”显然这大大误解了抑郁和抑郁症,抑郁顶多是“我感到难过。”,而抑郁症是“我快要死了。”抑郁就像“瘪了气的轮胎,不能动了”,而抑郁症更像“我的胸膛挤满了蝙蝠,而且我看见一个鬼影。” 抑郁症编制了无理由的悲伤和无预感的恐惧。默默地发送一条朋友圈状态表述自己的抑郁不是抑郁症的绝佳表现,默默地割开自己的手腕或许更为恰当。
《活下去的理由》像是一本私人的笔记,细腻地描写了难以言说的精神痛苦,又是怎样慢慢克服 ,走出黑暗的隧道。
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调查,目前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催化着自杀成为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而人类对于抑郁症的了解却所知甚少。研究学者试图从遗传学、神经科学、进化角度对抑郁症做出解释,但始终只能以偏概全。
马特海格,他在24岁不幸患上了抑郁症,13年后还健康地活着,并且成为了成为了一名小说家。为了帮助更多向他一样遭遇精神困境的人,他再度回顾剖析了自己患抑郁症以来的全过程。最后,海格·马特用自己的体验,给每个读者打了一支预防针,用瑜伽、减慢呼吸、冥想、跑步、阅读、写作、爱,找到立足支出,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不要被社会环境限制住你的心,放过自己,平安喜乐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急诊科:倪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