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耳鸣,要警惕“听神经病”
33岁的李女士因长期耳鸣,深受其扰,近日辗转找到我院听力中心刘平主任求诊。李女士讲述了她的病情:她的耳鸣已有三四年了,左耳嗡嗡声,右耳蝉鸣声,自感听力也渐渐下降,曾就诊于上海和苏州多家医院,均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神经性耳鸣”,予口服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症状无任何改善。刘主任在接诊时发现和李女士交流非常困难,答非所问,而且说话要放慢速度;但是从她在外院的检查结果看,听力不是很差,如果真的是“听得到,但是听不清”,那就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刘主任在门诊为李女士检查了听力(如图1)发现李女士听力并不是很差,那为什么会出现“能听到,却听不清哪”?只有一种情况会出现,这种病非常少见,发病率极低,那就是“听神经病”。为了进一步确诊,刘平主任马上为李女士安排了其他听力相关检查,检测内耳及听神经通路情况。
图1
耳声发射和脑干诱发电位结果见下图:
结果显示:耳声发射双耳都引出,脑干诱发电位却无法引出,两个结果互相矛盾!综合所有检查,确诊李女士患了比较少见的“听神经病”。那什么是“听神经病”?听神经病难道是神经出了问题吗?不是的。“听神经病”和“神经”没有关系,也和精神障碍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它的可能病因和特征。
刘主任介绍,听神经病(简称AN),是一种有特殊临床表现的神经性耳聋,多发于小儿或者青少年。该病临床表现为患者口述听不清说话声,有言语交流困难,少数伴有耳鸣,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患者听力不差,生活中的关门声、鞭炮声、喇叭声他能“听得到”,但是听说话却“听不懂”,也就是语言识别差。听力测试结果可为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言语测试结果显示言语识别损失远大于实际听力损失,这种主客观听力相矛盾的现象。
目前认为听神经病可能的原因有: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脑膜炎;毒性物质代谢性疾病。病变部位有多种可能,大多数学者认为听神经病损失部位可能是内毛细胞、突触以及听神经。
因此,对于神经性聋和长期耳鸣患者,建议进行全面听力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目前我院耳鼻喉科引进的DPOAE检测在其鉴别诊断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确诊听神经病后如何治疗与干预呢?
听神经病患者与其他听力损失患者不同的是,应用助听器效果差。对于重度——全聋患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识别率得到改善。药物推荐:银杏叶片、强的松片联合应用有一定治疗效果。
刘主任提醒,如果患有耳鸣、耳聋和眩晕,建议到耳鼻喉科听力中心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耳鼻喉科:张甜甜
审核: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