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黔手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奔跑,追梦前行!

2019-11-21

朝迎旭日去,暮伴彩霞归。随着万医广播里我和我的祖国美妙的歌声,迈着踏实而又坚定的脚步,我也结束了一天的援黔工作。转眼间,来铜仁万山已经有2个月了,查房、手术、专家门诊、带教、讲座、下乡义诊……在这里每天都过充实又有意义。

倾囊相授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李老师,帮我看看这个患者声音嘶哑很明显。”李老师,病人CT报告出来了您帮我看看。”李老师这个听力图是传导性耳聋吗?”……每天这样的声音都围绕着我,而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我都会仔细地一一作出解答。在他们的心目中,来自苏州的李老师是那样柔声细语,那样的有问必答。而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那样的热情暖心,那样的勤学好问。在2个月的共事中,我们早已建立了友谊,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感情。

每当手术日,我都会早早来到病房,带着科室的医生查看当日即将手术的患者。看看术前准备有没有做好,讲解当日的病例手术相关知识。手术意义不在顺利地完成手术重要的是边做边讲解、边示教,把我们的技术留下来,缩短东西部医疗水平的差距这也正是我们不远千里,坚定来到这里的初心——“要让当地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病痛

支撑喉镜内窥镜下声带肿物切除手术

带领团队术后查房

每周四是我们的业务学习日,这对于提高科室医疗质量及业务水平极其重要我把业务讲座视为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指南,纯音测听、声导抗、纤维喉镜、CT、DR等检查项目的适应症、结果判读等逐一讲解。通过业务讲座,大家收获很多。

科室业务讲座

真情支援传递医者温度

医生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治疗,更要有关心、爱心、细心和耐心。还记得10月23日早上,在查房时我发现爱美的杨女士耳部术区头发剪得太少,可能会影响手术,就亲自给她散着的头发编了小辫子还有一位6岁的小患者他是一位留守儿童,由于睡眠打鼾住进我们科孩子特别乖,我牵着他的小手走进手术室对于6岁的孩子,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说,面对手术,可以想象他的内心会有多么害怕但在我们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他一声没哭。术后第一天我为宝宝送去了亲手做的蒸鸡蛋,他纯真的笑容让我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牵着小患者的手走进手术室

为小患者送爱心早餐

送医送药践行初心与使命

为了能让极度贫困村里的村民得到医疗帮助,提高村民健康理念和身体素质,我们经常背着医药,踏过十八弯的山路下乡义诊送温暖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实实在在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每当村民们知道有医疗队要来村里时,他们都会早早来到村口翘首期待。就在上个星期,当我们来到11个极度贫困村之一的瓦屋坪村时,就诊、咨询的村民把义诊活动室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我们仔细为每一位前来的村民做检查,耐心地回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和咨询。活动现场有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的听力不好也不认字,我们便贴着耳朵,不厌其烦询问病情。“眼睛看不清,总以为是哭瞎了,来参加这次义诊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有白内障了。”一位阿婆感叹道。我们告诉阿婆,政府有精准扶贫的政策,可以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做手术,阿婆听了高兴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谢谢,谢谢你们!”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话说的就是贵州在我们下乡义诊时,经常突然遇雨本就路况不好的山路更加泥泞坎坷。但无论天气环境多恶劣,都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下乡的热情通过义诊活动,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以及健康扶贫政策的温暖。

一路走来,我的初心给我指明了方向,共产党员的称呼伴着我前行。在接下来的援黔日子里,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奔跑,追梦前行!

在鱼塘乡义诊

在瓦屋坪村义诊

万山区电视台及腾讯报道我院援黔医疗队

援黔医生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