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心理健康进社区
每到夏天炎热季节,尤其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特别是近一个月以来,苏州市最高温度达到了40-41°,极端的气候变化,异常的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外界强烈光线让人产生了一种烦躁的情绪,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心烦气躁、思维紊乱,往往为一点儿小事便大动肝火,这就是“心理中暑”,又称“夏季情感障碍”。
为了让社区老人们有一个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睡眠,让他们远离心身障碍、睡眠障碍的烦恼,近日,国际医学部主任孙志辉来到高新区狮山街道万枫社区,为社区老人们开展老年抑郁障碍及睡眠心理健康讲座。
孙主任为老人们讲解气候变化引起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波动和异常的原理。他说,当气温过高或有暖流入侵时,正常人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情绪变化,主要是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也会因为外界强烈光线产生一种烦躁情绪。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差,为此有的人会起床徘徊、无法入睡、叫喊骂人、摔打东西的情况显著增加。
孙主任从老年人夏季的生活规律、饮食环境等方面的,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就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针对如何积极防治老人的心理疾病,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出了老年人应当学会自我调节;同时建议老年人多参加运动,多结交朋友,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学习多动脑、保持乐观心态。现场老人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考虑到大部分是老年人听众,在讲座过程中,孙主任还引用了诸多生动的案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且能更加通俗易懂,让老年朋友接受。同时,孙主任讲授中还结合自己生活中和朋友的趣事,引发了全场老人的共鸣,使大家更加全神贯注、兴致勃勃。
孙主任告诉大家,要正确面对自己生理机制上的改变,不过度悲观,巧用一些方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提升自我。对于产生的烦恼,切忌憋在心里,要学会说出来、写出来、哭出来,适当发泄,还可以求助身边的人,积极面对,及时处理。讲课结束后,孙主任又对几位有心理困惑的居民老人进行了义诊咨询。
那么,如何远离“夏季情感障碍”?孙志辉主任给的建议是:一,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睡眠以保持充沛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二,科学合理的饮食。在饮食上要尽量多吃清淡的食品,多吃水果,少吃吃急性食物。夏季体能消耗增加,应适当增加营养,切忌节食。为避免电解质代谢紊乱,在出汗多时要适当补充盐,以菜汤、果汁补充为佳;三,做好防晒措施。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带好帽子、衣着宽松。不要在烈日下和在封闭的房间呆太久。居室要注意通风,通风可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感;四,合理饮水。每日饮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钠0.3%-0.5%为宜。饭前饭后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五,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尽量保持平静、乐观、豁达的心态;六,遵守循环心理学的原理,室内多用冷色系,如乳白、淡蓝、浅绿等颜色,少用红色系,也会起到热中求静的心理作用。
此外,多做自我心理调节。心烦意乱的时侯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做些想象放松训练,静坐在那里,闭上眼睛想想森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爽的情景,有助于降低“心里热度”。遇到心烦,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以“冷处理”。要和外界多交流,与家人多聊天,缓解心理压力。要有一些幽默感。幽默既可以给生命带来快乐,又能淡化矛盾,舒展心绪,消除苦闷,使紧张的神经在幽默的话语中松弛,起到自我宽慰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
精神科:刘松柏
审核:孙志辉